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诊断专家共识(2024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影像协作组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2): 97-10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2.001
    摘要 (95) HTML (0) PDF (1210 KB) (2)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NENs)约占所有NENs的2/3,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1,2]。依据GEP-NENs的临床表现、生物标记物及影像特征,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分期和随访,对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1,2,3,4]。随着消化内镜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GEP-NENs的诊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临床常用的影像和内镜检查手段包括CT、MRI、核医学、体表超声、胃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这些检查方法各有其优势及不足[4,5,6,7]。为使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NENs的影像学特点,选择最优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和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起草了本版GEP-NENs影像学诊断专家共识,供广大临床和影像医师参考。

  • 2.
    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孙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369-372.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01
    摘要 (50) HTML (0) PDF (791 KB) (4)

    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为生物医学和诊断MRI的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技术。本文介绍了≥7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现状,包括新型高温超导全身磁体设计、优化射频线圈装置、高性能梯度系统。超高场磁共振可揭示神经、神经血管、心血管、肌肉骨骼、肾脏、肝脏和眼部系统及其他器官和组织的细节,对于神经学、神经病学、放射学、心脏病学、肿瘤学、肾脏学、眼科等其他临床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 3.
    早期肠内营养和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肾损伤的预防效果及影响因素
    汪纾羽, 焦茹, 石运涛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2): 132-13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2.006
    摘要 (50) HTML (2) PDF (1222 KB) (2)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和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肾损伤的预防效果,探讨影响患者肾损伤的风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9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148)、对照组(n=148),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组加用阶段性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肾损伤发生情况,并比较发生、未发生肾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和营养支持方案,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归纳与患者肾损伤相关的风险因素。

    结果

    2组干预7 d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干预前升高,联合组干预7 d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肾损伤发生率为22.30%(33/148),较对照组的36.49%(54/14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9,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年龄、APACHE Ⅱ评分、C反应蛋白、胱抑素C升高,以及CT分级E级、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休克均为影响SAP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为保护因素(P<0.05)。

    结论

    SAP患者营养状态普遍较差,且接受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后营养状态较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更为明显,其肾损伤风险也随之下降,同时,SAP患者肾损伤的发生也与年龄、病情严重度、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基线特征有关。

  • 4.
    超声引导下鼠肝消融术后组织病理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萨仁高娃, 张英霞, 邓伟, 闫诺, 樊宁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394-398.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06
    摘要 (43) HTML (0) PDF (1541 KB)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鼠肝微波消融术(MWA)后近期消融区内组织病理特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方法

    建立SD大鼠肝脏MWA模型,在超声引导下对SD大鼠的肝脏部位行MWA,根据术后不同时间,将SD大鼠随机分为MWA术后即刻组、术后2 h组、术后6 h组、术后12 h组,每组6只大鼠。观察各组SD大鼠的消融区体积和肝脏消融比、消融区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形态、细胞凋亡情况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

    超声评估显示,MWA术后消融区体积和肝脏消融比随时间增加而减小,术后时间和肝脏消融比存在相关性(r=-0.7714,P<0.0001)。HE染色显示,大鼠肝脏消融区组织随着MWA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坏死结构。TUNEL染色结果显示,大鼠肝脏消融区组织细胞的凋亡水平随着MWA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存在相关性(r=0.9645,P<0.0001)。大鼠肝脏消融区组织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水平随着MWA术后时间的增加而降低,IL-1β水平(r=-0.9192,P<0.0001)和IL-18水平(r=-0.8225,P<0.0001)均与MWA术后时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对SD大鼠肝脏部位行MWA术,术后时间与肝脏消融比、消融区组织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水平呈负相关,术后时间与消融区组织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

  • 5.
    顺阿曲库铵不同用药方案对腹腔镜胃切除术患者麻醉质量的影响
    丁金路, 徐宗雪, 程敏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373-3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4.017
    摘要 (39) HTML (5) PDF (1178 KB) (5)
    目的

    分析顺阿曲库铵不同用药方案对腹腔镜胃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应激及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拟行腹腔镜胃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间断输注组(n=40)、持续输注组(n=40),2组均采用相同麻醉诱导方案,间断输注组术中每当T1恢复至10%时给予0.03 mg/kg顺阿曲库铵,持续输注组术中首次T1恢复至10%时启动顺阿曲库铵1.4 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对比2组术中肌松维持和恢复情况、术后苏醒质量、围手术期应激指标变化,并通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评估2组早期恢复质量。

    结果

    间断输注组TOF恢复至75%时间、恢复指数、总用药量、平均给药速度均高于持续输注组(P<0.05)。间断输注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高于持续输注组(P<0.05)。2组气腹后即刻、气腹后30 min、手术结束时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均较麻醉诱导前升高(P<0.05);同时点组间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输注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高于持续输注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持续输注组(P<0.05)。

    结论

    相较于间断输注,持续输注顺阿曲库铵能够在不影响麻醉效果、不加剧应激反应的前提下,促进术后肌松恢复和苏醒、提高早期恢复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6.
    甲胎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癌胚抗原、D-二聚体对结肠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周庆, 杨旭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301-305.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4.003
    摘要 (38) HTML (0) PDF (1278 KB) (2)
    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癌胚抗原(CEA)及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对结肠癌患者手术后1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并评价其效能。

    方法

    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结肠癌患者,按照其术后1年复发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复发组、未复发组。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AFP、FPR、CEA和术后D-D检测结果,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归纳影响患者术后1年复发的相关因素。基于风险因素建立函数模型并绘制Nomogram图、建立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评估模型区分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模型收益,使用X-lite评价不同风险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

    结果

    12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随访期间共31例患者达到复发标准,复发率25.83%。多因素回归分析示,TNM分期Ⅲ~Ⅳ期、肿瘤侵及浆膜层,以及术前AFP≥10 μg/L、FPR≥18、CEA≥9.7 ng/mL和术后D-D≥3.1 mg/L为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omogram模型C指数为0.868,区分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示,模型净收益良好,适合临床决策。按照总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75分)、低风险组(≤75)分,高风险组DFS较低风险组明显更短(P<0.05)。

    结论

    较高的术前AFP、FPR、CEA和术后D-D水平与结肠癌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风险升高有关,结合上述指标及病理特征能够为患者复发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 7.
    慢性胰腺炎抗炎和抗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谭欣, 王鹏源, 胡良皞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289-29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4.001
    摘要 (34) HTML (0) PDF (1200 KB) (1)

    慢性胰腺炎(CP)以胰腺慢性炎症及纤维化为特征,胰腺腺泡细胞损伤、星状细胞活化及炎症细胞浸润共同影响疾病进程。长期以来,CP治疗以控制症状和防治并发症为主,临床上暂无干预疾病发展的有效药物。因此,寻找可干预的分子靶点和药物是CP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CP的发病机制及抗炎抗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CP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 8.
    外周血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特征与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屈霄, 王靓, 陆萍, 何斌, 孙敏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466-470.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21
    摘要 (32) HTML (0) PDF (661 KB)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特征与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病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诊治的171例活动性UC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根据活动性UC病情分为轻度组(79例)、中度组(47例)、重度组(45例)三个亚组,另选同期院内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外周血炎症因子,对比各组外周血内炎症因子与肠道菌群特征情况,分析活动性UC患者病情与外周血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组TNF-α、IL-1β、IL-6、IL-17水平及大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和肠球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NF-α、IL-1β、IL-6、IL-17、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P<0.05),肠球菌不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IL-1β、大肠杆菌、双歧杆菌预测活动性UC病情效果佳,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59、0.869,IL-6预测UC病情效果一般,曲线下面积为0.715,TNF-α、乳酸杆菌预测UC病情效果较低(P<0.05)。

    结论

    TNF-α、IL-1β、IL-6、IL-17、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IL-1β、大肠杆菌、双歧杆菌预测活动性UC患者病情具有很好价值。

  • 9.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患者体温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及受压部位微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孙秀艳, 徐庆蕾, 马鹏涛, 胡志元, 郭传真, 祝成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480-48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24
    摘要 (32) HTML (0) PDF (542 KB) (2)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患者术中体温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及受压部位微环境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95例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其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分别纳入发生组、未发生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开始后30 min、1 h、1.5 h、2 h体温和受压部位微环境变化,微环境包括肩部、臀部、足跟温度及湿度。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体温与微环境的关系,并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低温、微环境变化对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

    结果

    95例患者中,共有17例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7.89%,其中压力性损伤Ⅰ期12例、Ⅱ期4例、Ⅲ期1例。发生组手术开始后1.5 h、2 h体温,肩部、臀部、足跟温度、湿度较手术开始时上升,且高于未发生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患者术中体温与肩部、臀部、足跟温度及湿度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合并糖尿病、术中低血压、术中最高体温≥37.4 ℃、受压部位温度变化≥0.5 ℃、受压部位湿度变化≥1%均为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术中体温较高、受压部位微环境变化更为明显,体温上升、受压部位微环境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上升有关。

  • 10.
    血清乳酸脱氢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浆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比值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化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的评价
    高静, 夏婷婷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203-207.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3.003
    摘要 (31) HTML (0) PDF (1286 KB) (1)
    目的

    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浆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比值(FPR)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化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的评价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均行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的三药联合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姑息化疗治疗。于化疗2周期后评估其化疗效果,并记录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化疗效果以及发生、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化疗前LDH、NLR、FPR和临床资料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归纳影响患者姑息化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结果

    80例患者均完成2周期化疗,化疗2周期后CR 0例、PR 28例、SD 30例、PD 22例,总有效率为35.00%(28/80)、疾病控制率为72.50%(68/80)。患者不良反应以Ⅰ~Ⅱ级恶心、腹泻、白细胞减少为主,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7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60岁、低分化、LDH≥245 U/L、NLR≥3.21、FPR≥0.10均为影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化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FPR≥0.10均为影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化疗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化疗效果与年龄、LDH、NLR、FPR有关,其不良反应与年龄、FPR有关,化疗前完善临床资料采集和实验室指标检测,有望指导疗效和不良反应预测。

  • 11.
    信迪利单抗联合瑞戈非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梁文龙, 曹杰, 黄庆, 林泳, 黄红丽, 杨平, 李冠炜, 胡鹤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409-413.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09
    摘要 (30) HTML (0) PDF (782 KB) (1)
    目的

    探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联合瑞戈非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CRC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瑞戈非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水平、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R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53.33%、疾病控制率为80.00%,对照组分别为20.00%、60.00%(P<0.05);两组糖类抗原(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细胞毒性T细胞(CD8)占比均下降,两组辅助性T细胞(CD4)占比、CD4/CD8比值均上升,而且观察组CD4占比、CD4/CD8比值比对照组更高(P<0.05),CD8占比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总生存期(P=0.040)和无进展生存期(P=0.046)均比对照组长;观察组比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更低(64.44%比62.22%,P>0.05)。

    结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联合瑞戈非尼在晚期CRC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延长了生存时间,减轻肿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 12.
    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侯超, 潘美辰, 吴文明, 黄兴广, 李翔, 程凌雪, 朱玉轩, 李文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383-387.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04
    摘要 (29) HTML (0) PDF (884 KB) (1)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狭窄提供依据。

    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ESD治疗的15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手术及食管狭窄发生情况等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55例患者中23例(14.8%)出现食管狭窄,多因素分析表明,ESD术后食管狭窄与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病史显著相关。

    结论

    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EMR/ESD病史是ESD术后食管发生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13.
    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糖代谢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
    黄岩, 刘晓巍, 杨春玲, 兰烨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439-4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15
    摘要 (29) HTML (0) PDF (659 KB) (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糖代谢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长春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68例,根据患者既往是否存在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90)和非糖尿病组(n=178),比较两组患者病情严重度和血糖代谢情况,分析血糖代谢情况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

    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SOFA≥4分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11.11%比3.93%,P=0.023);SAP的比例显著增高(31.11%比15.17%,P=0.002);需要外科引流的患者比例更高(31.11%比15.17%,P=0.002);空腹血糖显著升高(9.35±1.06 mmol/L比5.38±0.82 mmol/L,P=0.000);糖化血红蛋白显著升高(8.31%±1.41 %比5.00%±1.14 %,P=0.000)。糖化血红蛋白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发展至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28,95% CI 0.736~0.919,P=0.000。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性(r=0.285,P=0.006;r=0.219,P=0.038)。

    结论

    糖尿病是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加重的一个预测指标,控制血糖代谢,可能有利于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

  • 14.
    乌司奴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肛周瘘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王秀, 王义国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514-519.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31
    摘要 (29) HTML (0) PDF (1375 KB) (2)
    目的

    系统性评价乌司奴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肛周瘘管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6月前公开发表的有关乌司奴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相关肛周瘘管的随机对照研究及非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的8篇文献进行质量分析,并使用统计软件RevMan5.4对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8项随机及非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427例活动性克罗恩病肛周瘘管患者),分析显示乌司奴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肛周瘘管的瘘管反应率为21%(I2=47%,P<0.01)和瘘管缓解率为20%(I2=46%,P<0.01)。在安全性方面,系统性分析表明乌司奴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肛周瘘管的不良事件[OR=1.10,95% CI 1.07~1.13,Z=7.54(P<0.01),I2=0%]。

    结论

    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乌司奴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肛周瘘管是有效和安全的。

  • 15.
    慢传输型便秘分子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
    黄涔, 朱跃坤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1): 82-89.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1.015
    摘要 (28) HTML (5) PDF (1062 KB) (10)

    慢性便秘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之一,而慢传输型便秘是各类型慢性便秘中最难治疗的,慢传输型便秘以结肠传输延迟为特征,无出口梗阻,当药物难以治疗后,则需要结肠切除术或次全切术。慢传输型便秘病因机制复杂,致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研究主要集中于肠道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胃肠Cajal间质细胞改变、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的异常、肠内液体吸收等的影响。现在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蓬勃发展,有希望为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16.
    食管静脉曲张——从血管解剖基础到内镜下治疗
    刘长江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1): 1-7.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1.001
    摘要 (28) HTML (1) PDF (1218 KB) (12)

    食管的静脉系统结构非常复杂,包括食管内静脉和食管外静脉。在食管的下段,根据食管静脉的结构特征,食管可以分为胃区、栅栏区、穿支区和干区4个区。在血液引流方面,颈部、胸部和腹部食管分别流入不同的静脉血管。门静脉高压时,由于门脉血管内静脉压增高,胃左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成为输入血管,食管各层的血管出现扩张,特别是深静脉明显扩张,形成内镜下可见的3~4条迂曲的曲张静脉。曲张静脉的血液来自胃区血管和穿通支血管,存在单纯胃区供血、单纯穿通支供血和二者同时供血三种情况。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包括套扎和硬化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理解食管静脉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液引流对于理解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异位栓塞的途径、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内镜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17.
    RNA测序研究抗菌肽KT2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蒋心怡, 顾丹丹, 叶艳, 缪佳蓉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1): 8-15.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1.002
    摘要 (28) HTML (0) PDF (1577 KB) (7)
    目的

    通过RNA测序(RNA-seq)研究抗菌肽KT2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分子机制。

    方法

    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造小鼠UC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KT2组、mCRAMP组和美沙拉嗪组5组,每组12只。评估小鼠结肠炎症程度。从对照组、DSS组和KT2组中每组随机选4只小鼠的结肠组织进行测序,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随后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进行验证。

    结果

    KT2组小鼠炎症程度比mCRAMP组和美沙拉嗪组更低;KT2组与DSS组相比,共得到113个DEGs,其中下调DEGs71个,上调DEGs42个。基因富集分析显示下调DEGs主要与胶原代谢有关,上调DEGs主要与生物氧化有关,筛选出差异较大且研究甚少的DEGs进行qRT-PCR验证,发现Foxp3、FUT4、IFRD1、VEGF在DSS干预后表达下调,经抗菌肽KT2治疗后表达上调;Arg2、FXR在DSS干预后表达上调,经抗菌肽KT2治疗后表达下调。

    结论

    抗菌肽KT2治疗UC小鼠效果优于mCRAMP和美沙拉嗪;抗菌肽KT2可能通过上调Foxp3、FUT4、IFRD1、VEGF以及下调Arg2、FXR的表达治疗UC小鼠,提示上述基因可能参与抗菌肽KT2治疗UC的分子机制。

  • 18.
    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调控核因子κB信号介导自噬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影响及机制
    王小红, 钱晶, 翁文俊, 周国雄, 朱顺星, 祁小鸣, 刘春, 王萍, 沈伟, 程睿智, 秦璟灏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422-4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12
    摘要 (27) HTML (4) PDF (1046 KB) (28)
    目的

    研究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MPST)调控核因子κB(NF-κB)信号介导自噬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的影响。

    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造模)、SAP+AAV-NC组(AAV对照病毒注射+ SAP造模)、SAP+AAV-MPST OE组(AAV MPST过表达病毒注射+ SAP造模)和SAP+AAV-MPST shRNA组(AAV MPST敲除病毒注射+ SAP造模)。分别采用HE染色和胰腺组织损伤评分评价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电镜观察胰腺组织自噬泡;比色法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ELISA法检测胰腺组织IL-6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胰腺组织MPST、LC3 Ⅱ/Ⅰ、beclin1、ATG5、p-NF-κB、NF-κB、β-actin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SAP组相比,SAP+AAV-MPST OE组大鼠胰腺损伤评分、自噬泡数量、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水平、IL-6水平、MPST、LC3 Ⅱ/Ⅰ、beclin1、ATG5和p-NF-κB/NF-κB水平显著升高,而SAP+ AAV-MPST shRNA组大鼠这些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

    MPST可通过NF-κB信号诱导胰腺组织自噬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SAP病情;抑制MPST对SAP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19.
    强化营养支持辅助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再出血危险因素
    张雯, 宋牡丹, 邓雪婷, 张云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6): 456-4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3.06.019
    摘要 (27) HTML (2) PDF (655 KB) (1)
    目的

    探究强化营养支持辅助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疗效及再出血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112例,剔除资料不全或不愿参加研究的患者后共纳入90例患者。所有患者行强化营养支持辅助奥曲肽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围(AC)、体重指数(BMI)]。根据治疗后是否再出血分为观察组(25例,治疗后再出血)和对照组(65例,治疗后未发生出血)。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在强化营养支持辅助奥曲肽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90例患者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治疗成功率为100.00%。治疗后再出血25例,未出血65例,复发率27.78%。所有患者治疗后的TSF水平低于治疗前,AC、BMI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门静脉内径、Child-Pugh评分、血钠、白蛋白浓度是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门静脉内径、Child-Pugh评分、血钠、白蛋白浓度均是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6.556、3.404、0.598、1.320、2.028,P=0.001、0.000、0.000、0.002、0.000,95% CI=3.124~6.335、1.381~2.358、3.252~8.612、1.513~2.192;P均<0.05)。

    结论

    强化营养支持辅助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EGVB的疗效确切,年龄≥65岁、门静脉内径、Child-Pugh评分、血钠、白蛋白浓度均是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应重视上述因素,并对疾病进展进行积极控制,以减少治疗后再出血的风险。

  • 20.
    凝血功能、血脂、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对克罗恩病活动性评估及临床诊断的价值
    朱琴琴, 慈娟娟, 崔璐, 许海蓉, 李宇新, 丁炎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1): 35-40.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24.01.006
    摘要 (27) HTML (1) PDF (1074 KB) (3)
    目的

    分析凝血功能指标、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克罗恩病(CD)活动性评估及临床诊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97例CD患者,纳入CD组,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2组受试者入组时凝血功能、血脂、CRP、NLR水平,并比较不同CD活动指数(CDAI)患者上述指标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凝血功能、血脂、CRP、NLR评估CD活动性、诊断CD的截断值和效能及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197例CD患者中,130例(65.99%)处于活动期,67例(34.01%)处于缓解期。CD组APTT、FIB、INR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组PT、FIB、INR高于缓解期组,且APTT、FIB、INR高于对照组,缓解期组APTT、FIB、INR高于对照组(P<0.05)。CD组TG、TC、LDL-C、HDL-C均低于对照组;活动期组TG、TC、LDL-C、HDL-C均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血脂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CRP、NLR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组CRP、NLR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缓解期组CRP、NLR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示,凝血功能指标、血脂、CRP、NLR联合评估CD活动性的AUC为0.783,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0.44%、81.97%;诊断CD的AUC为0.72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6.71%、78.44%。

    结论

    CD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血脂水平及CRP、NLR异常,且活动期CD患者上述病理改变更为显著,检测上述指标能够为CD活动性评估及临床辅助诊断提供参考。

阅读排行

更多